那天在车上,我突然就想起了细吹细打这个几乎被遗忘的概念。
细吹细打在许多地方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那一种。她温婉素雅,清亮甜美,水灵灵、亮晶晶的,犹如二分明月。现在的情况说不清楚了,只记得小时候玩得很火,每次都很陶醉。七八个饶有兴趣的爱好者聚到一起,一拨人吹笛子拉二胡,一拨人咚咚咚锵锵锵,无需指挥,有板有眼,就这样相互默契,便是细吹细打了。
那时条件有限,玩细吹细打,全部家当就是一根笛子、几把二胡、一套锣鼓家伙。都是在乡间流传了多年的小牌子,什么《八段锦》《扭秧歌》《杨柳青》《十杯酒》等等。演奏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节奏,恰到好处地打在点子上。
家乡的细吹细打,除了冬闲季节自娱自乐,平时多用于迎亲或者祝寿。当然,春节前后送小青年参军、给军烈属拜年、到英模人家报喜、为文娱演出热场,无论如何也少不了细吹细打。
演出之前热场子很有趣,一旦细吹细打,四面八方的观众就会急急忙忙往演出现场涌,那阵势如同赶集,不一会儿台口就挤满人。胡琴一响,喉咙发痒。细吹细打只要几个来回,就有人主动要求秀嗓子。没有麦克风,全凭真功夫,你来我往,竞相登场,掌声喝彩声就经久不息。
拜年报喜送新兵,细吹细打最开心。从东庄到西庄,从村里到镇上,一路上丝竹共鸣,锣鼓铿锵,孩子们竞相尾随,大人们驻足观望。行进中细吹细打,最出彩的是竹笛,高兴了来个高八度,那清脆的音色极具穿透力,好似远飞的百灵鸟在蓝天下歌唱。这种愉快的演奏感觉真好,每到一户群众兴高采烈,蜂拥而至,主人笑逐颜开,频频致谢,那热烈的场面总让人心里觉得美美的。参加那样的活动,我每次都被光荣人家的荣耀氛围所感染,自然而然对军营生活也多了一份向往。
后来我也被细吹细打送进了部队,成了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新兵联欢,我们几个略知音律的老乡就为大家演奏细吹细打,没想到竟然获了个满堂彩,后来这个节目一度成了每次演出的开场。那几年老兵退役、新兵入伍,在迎新送老的码头上,都能看到浓郁着家乡风味的细吹细打。每当那个时候,我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现在家乡还有人玩细吹细打吗?写到这里,我特地电话咨询了朋友,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这让我很欣慰。毕竟家乡有它存在的土壤,也许有一天它还会走得更远。(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