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试(测谎),是一门有着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心理学技术,它建立在科学和公正的基础之上,因而成为犯罪心理学在当前司法领域中重要的应用之一。《解剖谎言:测谎师办案手记》正是一本向大众读者介绍有关司法测谎是如何进行的知识普及性读物,告诉读者看似非常神秘的司法测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这个过程中,测谎师要如何思考,要如何完善自身技能,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该书作者张坤,曾攻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具备相应的心理测试(测谎)专业技术资格,从事测谎鉴定工作,拥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优势,创造性地结合典型案例为读者讲述了当前司法实践中测谎的基本思维路径。该书是一本探索性专著,详细地探究了各种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在办案实践中的应用问题,亦有针对性地引入了大量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加以说明,为读者呈现了司法测谎工作者在实践中抽丝剥茧击破谎言的精彩过程。在章节安排上,该书具有清晰的逻辑性,从测谎之目的、测谎之态度、测谎之思路、测谎之保障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五个大的方面来全方位描画司法领域中测谎的真实面目。
测谎,绝不是简单地依靠测谎仪来甄别谎言。相反,真正的测谎是在测谎师的通力配合下完成的一个精密程序,测谎师的思维路径才是打开谎言的钥匙。换言之,测谎师的专业思维方法和判断才是甄别谎言的关键。正如作者所言:“写这本书,语言可以通俗易懂,但内容要非常专业和严谨,必须能经得起测谎学界和实践领域的双重检验。”该书无疑是一本干货满满的去伪存真之作。
书中讲到了很多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比如,作为测谎师,要不要将测谎的工作原理如实告知被测人?要不要营造测谎原理的神秘性?被测人故意绕开的话题究竟能够说明什么?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为什么却都可能是真话?身体线索真的能表明一个人在说谎吗?一个无辜的人,为什么会坚信自己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
以上问题,都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专业解释。作者在阐述这些问题时抛出了生动案例作为引子,引导读者对浅显的现象进行思考,之后进行解释分析,阐明现象背后隐藏的犯罪心理学原理,使读者云开见月明,对犯罪心理学在测谎领域的实践应用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比如,上文提到的一个问题:一个无辜的人,为什么会坚信自己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这里便涉及“虚假自白”的问题。
虚假自白,即一个无辜的人,在没有遭受刑讯逼供等非法侵害,并且自我意识清晰的情形下,作出了承认自己有罪的供述。在该书中,作者引用日本著名法律心理学家浜田寿美男的研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解释。浜田教授认为,虚假自白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替身型自白、自我同化型自白和迎合型自白。替身型自白,即替人顶罪;迎合型自白,即在审讯的情境下,无辜者无法承受这一特殊情境带来的强大压力,迫切希望摆脱和逃离这一情境,从而迎合对方所说的话,承认对方希望自己所说的内容。这两种都比较好理解,而自我同化型自白则是指,无辜者在反复接受询问的过程中,记忆出现了混乱,并逐渐对记忆失去信心。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无辜者最终在不同程度上,相信自己真的做了不好的事情,从而作出有罪的供述。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浜田教授深入介入的一个典型案件来说明自我同化型自白的发生机制,即著名的甲山案件。
甲山学园是一家专门接收智力残障儿童的学园。1974年3月的一天,学园的两个学生先后失踪了。随后,搜寻人员在学园的水槽里发现了他们的尸体,经过检查,两个学生是溺死的。警察立即断定这是一起内部人员作案的杀人案件。山田悦子是案发当天学园的值班人,也是最早发现第一名学生失踪的人。当她听说失踪学生的尸体被发现时,哭倒在地,伤心不已,她的看似“过头”的表现让一些人对她产生了怀疑。
而在接受警察询问的过程中,其他老师和工作人员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主动向警察提到山田悦子十分可疑。在这种怀疑的驱使下,警察从学园内的一名小女孩口中得到了一份“目击证言”:自己好像看到山田悦子老师曾经把第二名失踪的学生叫了出去。警察逮捕了山田悦子,并让她以分钟为单位来陈述不在场证明。因为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山田悦子并不能以分钟为单位回想几十天前的事情,而在这个反复回想的过程中,她的记忆变得混乱,她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很多的怀疑和不确定。同时,警察了解到,山田悦子的母亲出现过健忘症的状态,并向她暗示她可能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更可怕的是,山田悦子的父亲也在怀疑她杀死了两个学生。在众多群体性判断形成的压力下,山田悦子开始相信自己杀了人……
本案发生于1974年,山田悦子终于在1999年被判决无罪。这中间经历了二十五年的时间。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无辜的人相信自己犯下了杀人罪行。是意料之外吗?在从众心理、记忆混乱和心理暗示下,却也是情理之中。
该书对测谎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为读者从测谎的角度对心理学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实践打开了一扇大门。就像本书的序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马皑教授所说:“学术是有思想的,它因参与者的创新而光彩夺目;学科是有生命的,它因后来者的传承而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中国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