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放下对媒体的不理性成见
2020-07-29 10:18:00  来源:检察日报

  李曙明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记者发在自媒体上的采访经历。一次,他受所在媒体指派,到发生新闻事件的某市场做采访:

  “正常拍摄被市场保安阻止,抢夺相机,推搡,众人围观,本来没什么,不是什么稀奇,连发个圈都不值得。但围观的群众中,有人对记者破口大骂……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替记者说话。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替记者说话。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替记者说话。”

  某家媒体某个记者的某一次采访,碰到哪些人,这些人做出怎样的行为,有很大偶然性。从这一个“点”得出“面”上的结论,未免牵强,但这个“点”透露的信息,仍值得回味。

  ——“正常拍摄被市场保安阻止,抢夺相机,推搡”。除非有关部门(当然不是这家市场)明令不得采访,否则记者采访权应受保护。这是因为,一旦谁都可以不让记者采访,采访权就彻底没了。至于保安抢相机、推搡等,更已威胁到记者人身安全。然而,这些公然侵犯正当采访权的行为,在记者口中却是“本来没什么,不是什么稀奇”。当司空见惯让他选择在现实面前低头,我们不难想见其中的无奈。

  ——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关注,媒体报与不报,事情都在那里。将市场经营受影响归咎于媒体“瞎报道”,是一种毫无逻辑的勾连。进而迁怒于记者,反映的是这些人对媒体抱有成见、缺乏善意。

  ——“迟早被人打个头破血流”。该记者说,现场的人对记者发出这样的警告。莫非在发出警告的人看来,问题再严重也不能报,否则就是添乱,就必须承受“头破血流”的代价?

  ——“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替记者说话。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替记者说话。人群中,没有一个人替记者说话”。同一句话,这名记者重复了三遍。面对围攻,他多么希望有人帮他说句公道话,但他失望了,连说三遍“没有一个人”,足见他失望之深。

  ……

  这名记者的经历,其他记者也可能会碰到。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不想列举新闻推动社会进步、改变当事人命运的新闻事件,说明媒体之于社会、之于百姓的价值。也不否认少数媒体人所作所为败坏了媒体形象,部分人对媒体有成见,或与此有关。这提醒每个媒体人要格外爱惜自己的羽毛。然而,因为个别人不检点而对整个媒体行业抱有成见,难言理性;对记者恶语相向,更是不该。

  出于愤怒,这位记者在现场撂了“狠话”:“临走,我对骂人者说:有一天说不定你会像看到最后一棵救命稻草一样想到记者。记住你今天骂记者的这些脏话。”在一些新闻事件中,媒体的确发挥了“最后一棵救命稻草”的功能,这样的使命是媒体定位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并不是媒体人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我理解这位记者在特殊场合说出的这几句“狠话”。如果它能让某些人警醒,放下对媒体的成见,理性看待媒体功能,对社会无疑善莫大焉。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

  编辑: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