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
为打造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目标定位,深圳市光明区重塑产业结构,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蔚然成型。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卫光生命科学园、TCL华星G11产业园、联想南方智能制造基地等一大批高端企业和重点项目落地,并在光明区结出丰硕成果。
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光明科学城是深圳市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光明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从2018年4月落户以来,光明科学城集聚了一批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光明区产业发展有了肥沃的创新土壤。
“以‘0到1’的基础理论创新 ,推动‘1到 10’的 企业 孵化。”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光明区聚焦战略前沿领域,以推动科技引领和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坚持‘优势优先、新兴培育、提质增效’,聚焦‘竞争力’引进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企业项目,聚焦‘创造力’推动创新与转化深度融合,打造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领域科技创新组团。”
卫光生命科学园便是生命科学产业领域科技创新组团之一。位于光明科学城核心区域的卫光生命科学园项目正加快建设,该园区是一个着眼全球生物技术先进领域和前沿突破、聚焦成果转化中后期的产业园区,将吸引并培育诸多市场潜力大、技术壁垒高、国内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项目。园区建成后,未来在产业规模上,将力争实现园区拉动总产值超过500亿元,入园企业市场价值超1000亿元。
生命健康与生物医药领域,既是光明科学城的主攻方向,更是世界各国最关注的焦点。光明区将生命科学产业作为“3+1”主导产业之一,吸引了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平台入驻,并聚集了迈瑞医疗、卫光生物、万和制药、康泰生物等一批龙头企业。
如今的光明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新兴产业主导地位逐渐凸显。TCL华星等龙头企业虹吸效应凸显,日东光学、旭硝子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上下游企业齐聚,助推光明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卫光生物、迈瑞医疗等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大湾区生物医药领域的“金字招牌”;新材料产业创新要素日益完善,落户2家国家级、12家省级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并涌现出贝特瑞、星源材质、新星轻合金等数家“隐形冠军”企业。
优化营商环境,挂点服务企业机制成效凸显
产业要发展,营商环境是关键一环。2019年光明区修订出台了《光明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光府规〔2019〕14号),主要用于支持招商引资、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研发创新、重点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或领域发展等。同时,光明区陆续印发实施了系列普惠性政策措施,形成“1+4+N”的政策体系,强化招商引资、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支持,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担、促发展。
今年初,光明区委将2020年确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治理能力提升年。还在全市率先出台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57条措施,并推出三级领导挂点服务企业机制。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0年9月13日,光明区领导现场走访企业481家,召开座谈会40次,参会企业共198家,共听取企业反映的困难及问题1120项,已解决903项。
目前,光明区有本土上市企业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0余家。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614家增长至1285家,翻了一番。经济总量也迈上千亿级台阶,从2017年底的850.12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20.92亿元。
聚焦“影响力”擦亮光明名片,全力打造“3+1”产业发展标杆品牌
“投资光明就是投资未来。”“只要是好项目,来了就有空间。”光明区一以贯之的招商引资理念深入人心。
产业空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光明区通过以“地”招商、以商引产的理念,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产业规划的优质项目企业投资光明、落户光明。为此,产业部门还制定了产业用地供应工作方案并挂图作战。数据显示,2019年光明区通过招拍挂供应6宗产业用地,面积超过14公顷,重点引进了大疆、联想、赢合科技等高科技公司的重大项目。
下一步,光明区将聚焦“影响力”擦亮光明名片,依托一流光明科学城及深圳北部中心定位,围绕光明区“3+1”现代产业体系开展系统性宣传推介,重点介绍光明区“3+1”产业发展总体情况,重点企业、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平台等情况,全力打造光明区“3+1”产业发展标杆品牌。
(孟继刚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