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的晨光透过窗帘,在堆满卷宗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光影。“司法救助案有结果了!”3月31日刚上班,青海省同德县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负责人措吉加就收到一条消息。她赶紧打开电脑上的邮件,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响起,待发放名单里熟悉的4个名字让她眼眶发热。
“司法救助金本周到位了,老人治病、孩子上学的钱都有着落了!”措吉加望着挂在办公室门后的哈达,半个多月前走访牧民家的情景犹在眼前。
一进雪山查实情
3月12日,虽然惊蛰已过一周,但海拔3000多米的同德县仍未从寒冬中苏醒,县气象台当天发出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从县城通往唐谷镇的盘山路上,两辆有“检察”标志的警车正顶风冒雪赶路,车上的同德县检察院检察官李佩嵘、措吉加等人将前往唐谷镇青迈村组织召开一场特别的衔接救助座谈会。
这场衔接救助座谈会因何而起?车上为何还带着米面和文具?故事要从两年多前说起。
2022年11月23日10点,同德县通往唐谷镇的同唐公路上一声巨响,让4个家庭陷入痛苦深渊。
项尖才旦驾驶小轿车搭载4名同乡返回唐谷镇途中,因疲劳驾驶,车辆失控撞向路基,乘车人俄金杰、更杰、达杰加当场死亡,落藏才旦次日经抢救无效离世。
2023年11月,同德县法院判决认定被告人项尖才旦犯交通肇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然而,项尖才旦身受重伤、家庭贫困,根本无法进行民事赔偿,这更让4个被害人的家庭感觉“天塌了”。
2024年11月初,同德县检察院在排查司法救助案件线索时发现,该案4名被害人的家属均居住在距离县城200多公里的唐谷镇偏远牧区,那里大雪封山、交通闭塞,家中只剩老弱妇孺。
“他们出不来,我们得走进去!如果等他们来申请司法救助,可能永远等不到。”李佩嵘告诉记者,牧民不一定了解司法救助等法律知识,再加上地理阻隔,让司法救助的“最后一公里”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
2024年11月14日,李佩嵘同措吉加驱车200余公里,冒雪行进4个多小时,在唐谷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到镇政府及被害人家中走访,了解被害人家庭成员生活、经济情况等。
“儿子走了,家里牛羊没人放,我的腿疼得不能走路……”俄金杰70岁的老母亲话音未落,泪水已打湿衣襟。他的妻子拿出户口本给检察官看家庭成员情况时也不禁触景生情:“户口本上的户主走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
李佩嵘、措吉加一边安慰他们,一边讲解司法救助政策。当天,4名被害人的家属就向检察机关递交了司法救助申请书。
同德县检察院经全面调查和评估,确认4名被害人的家庭均因案致困,符合司法救助条件。
二进雪山衔接救助
今年3月12日,一场衔接救助座谈会为俄金杰等4名被害人的家庭带来了暖意。开展司法救助,为何还要召开衔接救助座谈会?
“牧区群众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政策知之甚少。我们希望通过衔接救助座谈会,多联系一些政府部门共同参与,一方面普及法律政策,另一方面群策群力,拉被害家庭一把。”措吉加向记者介绍,为了将被害人家属、律师代表、镇政府和妇联相关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同德县检察院在当地镇政府的帮助下,提前数月进行协调:联系村委会逐户通知,借用牧民家中场地开会,为语言不通的藏族家庭安排双语检察干警担任翻译。
座谈会开始前,大家先来到牧民家中,围坐在熊熊的火炉边拉家常。由懂藏汉双语的检察干警担任翻译,亲切的“乡音”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
检察官记下被害人家属的每一个诉求,并就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进行分析,向被害人家属解读司法救助相关规定。大家一致认为,申请人属于因案致困情况,符合救助条件,为实现救助效果最大化,建议检察机关积极协调民政、教育等职能部门,衔接开展综合帮扶,及时解决申请人家庭经济困难,并跟进解决后续生活难题。
“检察官冒雪进山办案,还给孩子带了文具,这是真办事!”唐谷镇武装部部长索南才让给该院点赞,“你们把法治的温度带进了大山里。”
衔接救助座谈会结束后,牧民向检察官们敬献了哈达。措吉加躬身接过哈达的刹那,感觉心里的暖流比刚才捧着的酥油茶还要滚烫。
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牧区扎根
衔接救助座谈会后,检察机关迅速联合多部门形成操作性强的衔接救助方案。同德县检察院为被害人的16名直系亲属申请了救助金,目前已经发放到位。
同时,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协调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因4个家庭均为低保户,正在上报民政部门实施临时救助。
“咱们不能发完救助金就甩手不管了,得拉着镇政府、妇联、司法局一起使劲儿,让牧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政策的温暖。”李佩嵘告诉记者,同德县检察院还将定期回访被害人家庭,确保救助措施持续有效。
“青海省部分牧区出行极为不便,牧民难以前往检察院办事,不少藏族群众不熟悉汉语,沟通交流存在障碍,因此在办案中,我们会安排双语检察官直接到当事人所在村镇了解情况、介绍政策、举行座谈。”青海省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负责人介绍,2020年至2025年2月,青海省检察机关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851件,救助困难群众1180人,发放司法救助金298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