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作出“不支持监督决定”为本案画上句号,并无不当,但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检察院检察官并未就此结案,而是将切实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办案目标,通过调查核实、释法说理、化解矛盾“三到位”,不仅为监督申请人老李解开了法结,更化解了他的心结。“其实我来申请监督就是想争一口气,没想到你们为我做了这么多,我打心眼儿里感谢你们……”近日,老李在电话中对检察官说。
老李在2014年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10年租约,租下一间毛坯房用来经营洗车行,租金以逐年递增的形式按年支付。签订完租赁合同,老李还拿出半生积蓄用来装修。洗车行开业后,赢得了良好口碑,连续三年实现营业额稳步增长。
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年末,某房地产公司因项目施工在洗车行附近架起了2米多高的围挡。老李认为,自从架起围挡后,客流量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洗车行的生意,因此与某房地产公司开启了谈判“拉锯战”,这一谈就是好几年。最终,双方在口头上达成了减免租金的初步意向。
让老李没想到的是,2023年8月,某房地产公司将其告上法庭,一审判决老李按照合同约定补交剩余的租金及利息。判决生效后,老李提出与房地产公司达成一次性支付租金73万元、免除全部利息的和解提议。房地产公司为尽快回款,答应了老李的提议,与老李达成和解协议。
然而,因家庭变故,老李在支付了50万元租金后,未能继续履行剩余部分,双方再次陷入僵持。随后,老李就生效判决向法院申请再审,被法院驳回。2024年年末,63岁的老李情绪激动地来到昌邑区检察院,就该案申请民事检察监督。
围挡的设立是不是客流量减少的直接原因?受理案件后,为进一步核实情况,承办检察官薛景文第一时间与办案组成员来到现场实地踏查。办案组发现,让老李耿耿于怀的围挡已于2018年拆除,无法判断当年的围挡是否对洗车行的经营造成实际影响。
在后续走访隔壁商户时,承办检察官发现此事另有隐情。原来,之前洗车行附近的驾校曾是驾考指定考场之一,一度带动了周边的生意。但2016年以后,随着驾考线路的调整,考场逐渐分散,整条街的生意都受到影响,检察官从驾校主管部门调取的备案资料也证实了这一情况。而驾考线路调整的时间和老李洗车行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的时间恰巧吻合。
基于上述情况,办案组认为,洗车行经营受阻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虽然老李与房地产公司就减免租金一事多次磋商,但仅在口头上达成的初步意向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认定双方已经达成减免协议。老李在未与房地产公司就减免租金事宜签订补充协议的情况下,未按合同约定支付租金,构成根本违约,法院判决并无不当。
按照办案程序,检察机关此时可以依法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结案。然而,押上半生积蓄精心装修、费心费力经营多年的洗车行已濒临倒闭,官司败诉还要支付大笔租金及利息,如果检察机关直接作出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老李在情感上肯定无法接受。考虑到监督办案的实际效果,检察官决定多做一些。
随后,昌邑区检察院对该案组织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具有法律从业经历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等背景的人员担任听证员,围绕案件的争议焦点,厘清案情、分析利弊,充分开展释法说理。同时,依托检察院与法院建立的协作配合机制,由检察官和执行法官采取“一对一”“背对背”的方式,分别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一方面,向老李释明判决依据,建议以执行和解方式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向房地产公司阐明,在双方磋商减免租金的过程中,其模糊表态导致老李一度产生误解,若能适当让步,也可加快资金回笼、化解矛盾纠纷。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双方终于肯各让一步,房地产公司同意将老李所欠租金及利息金额从41万元减至30万元。老李的心结彻底解开,在一次性履行完毕后,向检察机关撤回了监督申请。
这起案件是昌邑区检察院运用“三到位”工作法化解矛盾纠纷的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该院积极探索民事检察工作新模式,制定了以调查核实到位、释法说理到位、化解矛盾到位为内容的“三到位”工作法,妥善办理民事检察和解案件,既维护司法权威,又实现案结事了,获得当事人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