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部分。然而,有的企业也反映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面临国际市场和自身发展的双重挑战。对此,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建议,一是加大综合性政策的支持度。进一步健全企业走出去的管理服务体系,搭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包括各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促进机构在内的相关制度政策以及来自驻外使领馆、商协会等的信息资源,帮助企业更好了解东道国营商环境,防范海外投资风险。二是提供法治保障的强支撑。要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出发,从保障中国机构、企业、公民的合法权益入手,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工作,充分发挥中国法律在解决涉外法律纠纷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双边或多边的法律交流合作。三是提升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引导企业顺应时势、守正创新,练就迎击风浪的经验和能力。
●围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核心,如何构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话语体系,提升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副会长户思社提出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能力的建设,在对外传播中将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转化为实施规划和中国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让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转化为具体案例和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二是积极参与联合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关于讨论地缘政治冲突、民族宗教引发的冲突、战争引发的难民、贫富差距、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网络安全等国际议题的讨论和研讨。三是构建多元化的中国叙事体系。挖掘当代中国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鲜活案例。
●如何面对网络语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表示,广大网民应充分认识到,使用语言文字是一项社会行为,必须遵从公序良俗,严守语言规则和规范标准,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为所欲为。他建议,要强化网络企业、平台、媒体、公众号等在涉语言文字作品的编辑、管理等方面的责任意识及示范作用。要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和高等学校语文教育,让公民在学生阶段即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和理念,增强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严肃性和规范性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语言文字素养和判别能力,面对有悖于规范的语言文字使用不良现象,要立场坚定,敢于说“不”,不跟风,不盲从。作为网民,大家受益于互联网,因此,有责任和义务营造并保护好风清气正的网络语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