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
“轰隆隆……”伴着长长的火车鸣笛声,一列在京广铁路上行驶的高铁跨过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爱国东路和流溪河。不远处就是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现仍是连接两岸社区、方便群众出行的重要通道。
3年前,广东省检察院广州铁路运输分院(下称“广铁分院”)在履职中发现,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由于权属争议而疏于管理、年久失修,桥体出现破损、开裂、锈蚀等问题,社会公共利益受损。针对这一问题,该院持续坚定履职,跟进监督,最终让这座百年铁路大桥重现往日风采。
危机
粤汉铁路是京广铁路南段铁路的旧称,始建于1900年,直到1936年才全线通车,历经晚清、民国时期,见证了近代中国铁路主权争夺与经济格局变迁,其现存可考的遗存共五处。其中,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是粤汉铁路跨过流溪河的铁路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粤汉铁路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两路接轨,改称为京广铁路,粤汉铁路一名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987年,因铁路升级需要,相关部门重新修建了一条京广铁路新线。原来的粤汉铁路则大部分被拆除,仅保留了横跨流溪河段,现是当地居民从江高镇爱国东路经过流溪河到达江高体育公园的一座人行桥。2016年,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被公布为广州市历史建筑,是广州目前公布的仅有的一座粤汉铁路大桥遗址。
2022年9月,在广东省检察院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行动期间,广铁分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发现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长年疏于保护,存在安全隐患。
2022年10月,得知流溪河大桥遗址年久失修、亟待抢救,广东省检察院要求广铁分院统筹协调,依法监督相关行政机关落实保护措施。随后,广东省第一地区检察院成立办案组,迅速立案调查。
检察官实地勘查发现,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存在桥面石板碎裂、栏杆扭曲变形、钢结构严重锈蚀及铆钉脱落等一系列风险。这些证据表明,自2016年被列入历史建筑名录以来,该遗址长期处于“保护失能”状态,随着风雨侵蚀、岁月摧残,大桥整体面临“生存危机”,再不及时抢救的话,这个建于洋务运动时期,南粤大地重要的铁路工业明珠将岌岌可危。
争议
抢修刻不容缓,可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的保护责任主体不明,成了抢修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
桥梁全长158.92米,属钢桁架简支梁桥,全面修复需要较多资金。然而,由于大桥先后经历破坏与重修,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属铁路”还是“属地方”的激烈争议。
检察官不回避矛盾,查找问题解决方案,按照国家和广东省、广州市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最终明确大桥的保养、维护和使用安全应由所在地白云区江高镇政府负责,江高镇政府最后也愿意承担历史建筑保护主体责任。2023年6月,检察机关组织召开联席会议,邀请白云区政府、江高镇政府和广东铁路部门相关人员参加。会议解决了多年来的产权及保护责任主体之争,决定由江高镇政府出资、铁路部门技术协助,共同完成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的修缮。检察机关还推动白云区政府发布《关于调整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保护责任人的通知书》,依法确定今后遗址的日常管护职责由江高镇政府承担。与此同时,白云区住建局出台《白云区历史建筑修缮工作指引》及流程图,指导粤汉铁路流溪河大桥遗址等辖区历史建筑保护性工程长效制度规范的建立。
重生
好事多磨。责任主体明确了,可仅由江高镇政府筹措出资,抢修资金存在缺口。
“桥面板底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胀露筋,顶面磨耗较严重,局部破损开裂,建议全部更换桥面板。”2023年11月,江高镇政府根据第三方检测结果,意识到修缮工程比原来预想的量大、难度高,因缺乏专项修缮资金无法推进。
检察机关引入人民监督员参与检察办案,促进监督工作提质增效。2024年7月,检察机关向江高镇政府制发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修缮责任并争取经费支持。江高镇政府完成整改方案重定、申报审核等程序后,白云区住建局审定维修工程资金概算为114万元,最终由区政府层报出资解决一部分,剩余开支由江高镇政府补齐。资金问题解决了,修缮工程于今年5月18日正式启动。经过建设单位一个多月加班加点的奋战,目前大桥主体修缮已基本完成。
一座完成历史使命,承载中国铁路发展烙印,现在又能供行人安全使用的“民生桥”,钢坚铁固,重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