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感是比出来的。位尊者在位卑者面前,多金者在钱少者面前,学历高者在学低者面前,技艺高者在技艺低者面前,职业好者在职业差者面前……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可以说,两个人只要见面聊上三分钟,其中一人就会从对方找到自己的优越感,当然,也可能是自卑感。
与人相比,比出优越感,也属人之常情。对于真优越者而言,优越感是自豪的流露;对于不优越者而言,优越感是自慰的良药。许多人生有遗憾,生活不如意者,常会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安慰自己。比比那些胜过我的人,那种种的“不足”,可能会导致暗自长吁短叹,觉得自己缺这少那,心气不平;比比那些不如我的人,那种种的“有余”,便会令自己心平气和,甚至心满意足。可见,优越感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精神支柱。“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虽穷,但圣人弟子的身份和满腹学问,甚至还有远大理想,都可以使他和那些一般私塾先生的弟子比出优越感来。这种优越感便是他能安贫乐道的精神支柱。
然而,若在凭自己的判断,认为对方不如己时,把优越感写在脸上,挂在嘴上,甚至面露蔑笑,语带讥讽,性质就不同了。你说你收入低,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两三千,他会哂然叹曰,我要像你一个月弄这点钱,日子简直没法过,我月收入上万,还觉得手头紧巴巴的;你说你在为儿子就业发愁,他会一脸问号,表示不解,说你儿子也是大学毕业嘛,这孩子怎么混的?我儿子大学毕业就进了外企,现在年薪已三十多万。你说北京现在房价太高,自己实在买不起房,他说他有两套房,现正准备在三环内买一套大三居……有的人则现身说法,眉飞色舞地说自己看透社会,精通门路,百般努力,才有今天,并充当人生导师,为对方指点迷津,教导对方要如此这般。至于对方愿不愿意搞他搞过的那一套,有无能力走通他指出的阳关道,不在他的考虑之内。有的人甚至居高临下,批评对方缺乏奋斗精神、舍不得为下一代花钱铺路,或是讥笑对方当初选错了职业,误入了歧途。这类人不知,你即使富如比尔·盖茨、王健林,贵如一国总统、首相,在别人未向你借钱、向你求助时,你也没有资格讥笑他的职业,批评他的失败。因为你的优越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
这类人动辄在某些方面不如己的人面前大炫优越感,无非是为了让对方佩服他的成功,仰望他的高大。但他们不知,如此以优越感骄人,轻则让人难堪,重则令人厌恶。当然,这类人若是遇到比他们更牛,且同样爱大炫优越感的人,也就蔫了苗。
这些年来,老同学、老战友、老知青等聚会渐多,我也曾参加过多次老同学、老知青的聚会。大家离别几十年,走过的人生路各不相同,事业发展也参差不齐。特别是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人,由于过早失学,学历不高,经过几十年的打拼,同学间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差别更大,有的人成了政府官员、企业家、艺术家,变成所谓“成功人士”,有的人则是普通职员或工人农民。在这种场合,谁若炫富夸贵,必然导致部分同学的不快,甚至令有的同学拂袖而去,破坏了欢乐和谐的气氛。更有甚者,在某些家庭,混得好者也要跟混得差者炫耀显摆,展示自己的优越感。汉高祖刘邦干上皇帝后,就在庆功宴上当着群臣的面,对他的老爹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早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挨过老爹的训,说他不如他的老哥,他这番话既是对着老爹出一口恶气,也是显摆一下自己当皇帝的优越感。时至今日,目无尊长,在家中当着老爹老奶、老哥老姐的面夸富亮贵,讥笑自己的兄弟没本事者,也大有人在。
为了尊重别人,避免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一些老同学、老战友聚会时,都有一个不成文约定:大家一律不称头衔,不谈级别收入,皆以老同学、老哥们相待。老同学、老战友等聚会如此,亲友、熟人相聚也应一样,无论你多么成功,也要把优越感藏在心里,不要以你的优越感骄人。(来源:检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