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2023公益诉讼的“数字密码”
2023-12-28 09:14:00  来源:检察日报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在接续奋斗中书写。经过持续探索,检察公益诉讼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4个法定领域扩展为“4+N”的履职格局,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成果,在法治中国建设火热实践中焕发出蓬勃生机。2023年9月公布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检察公益诉讼法列入一类项目,这标志着检察公益诉讼立法迈上新台阶。回首2023年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其中蕴藏着大量数字,这些数字不仅记录着过去一年检察公益诉讼砥砺奋进的足迹,更映射着未来的“发展密码”,标记着2024年勇蹚新路的前行方向。今天,本刊5版、8版联动报道,细细品味2023公益诉讼那些记忆犹新的数字。

  从“4+9”到“4+10”

  检察公益诉讼法定领域不断扩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公益保护的新需求,公益诉讼案件范围不断拓展。截至目前,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定办案领域从2023年初的“4+9”格局变为了“4+10”格局。“4”,即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4个诉讼法明确列举的领域。“10”,即10个通过单行法增设的领域,包括英雄烈士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反垄断、反电信网络诈骗、农产品质量安全、妇女权益保障以及2023年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增设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除了“4+10”这14个法定领域之外,在最高检的指导下,各地检察机关积极、稳妥地探索在其他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工作,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暴力治理等。比如2023年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依照《意见》规定,检察机关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侮辱、诽谤犯罪行为,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网络暴力行为可以依法提起公益诉讼。

  22批公益诉讼主题的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

  提炼机制做法引领公益诉讼办案

  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发布22批公益诉讼主题的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2月,最高检发布2022年度“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典型案例;3月,最高检发布“3·15”检察机关食品药品安全公益诉讼典型案例;3月,最高检第八检察厅与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共同发布4件发挥检察技术作用提升新时代公益诉讼办案质效的典型案例;3月,最高检发布一批个人信息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4月,最高检、水利部联合发布检察监督与水行政执法协同保护黄河水安全典型案例;4月,最高检、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长城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6月,最高检发布检察机关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6月,最高检发布检察公益诉讼协同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典型案例;6月,最高检发布湿地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6月,最高检发布第二批督促整治非法采矿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7月,最高检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8月,最高检以“守护国财国土、助推惠民政策落实”为主题发布第四十六批指导性案例;8月,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8月,最高检发布“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典型案例;8月,最高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抗(抑)菌制剂非法添加专项监督典型案例;9月,最高检发布首批荒漠化防治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9月,最高检发布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典型案例;9月,最高检发布耕地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10月,最高检发布安全生产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11月,最高检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联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12月,最高法和最高检共同首次向社会联合发布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12月,最高检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1+N”办案模式

  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长江船舶污染治理案

  长江流域港口众多,因船舶流动、监管分散、责任不清,船舶污染治理难。最高检对长江船舶污染问题以公益诉讼立案,采取最高检负责主案、沿江11省市检察机关同步办理关联案件的“1+N”办案模式,分层监督、整体推进。截至今年12月,检察机关已实地调查走访5543座港口码头、683艘趸船,摸排线索609件,立案办理560件。通过办案,推动新建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479个,改造1495艘船舶防污染设施,完善船舶拆解监管体系,优化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收费模式和价格,多部门协同、全流域联动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专案被央视拍摄为纪录片,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播出。

  4次督导会

  强化公益诉讼案件质效建设

  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提出,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最高检将推动各级检察院办理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高质效公益诉讼案件作为其中一项具体落实举措,为进一步提升省级检察院自办案件质效,分别于今年9月18日、10月23日、11月24日召开三次视频督导会,12月25日召开办案现场会,根据各省级检察院摸排线索、立案调查、磋商建议、推动整改、效果深化、深度宣传等不同办案阶段,逐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适时下发办案工作提示和办案动态等,通过充分发挥省级检察院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办案质效。

  110665名“益心为公”志愿者

  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益保护新格局形成

  为在司法实践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引导公众广泛有序有效参与检察公益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研发建设“益心为公”志愿者检察云平台,2023年2月在浙江海宁召开现场部署会,在全国全面推广上线,并持续指导各级检察机关围绕增加志愿者规模、发挥志愿者作用、做好志愿者服务、提升工作效能等方面持续推进,配套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办理了一批志愿者参与、监督和支持的案件,构建了多元化人员结构、专业化背景知识、多环节参与办案和线上线下同步对接的新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益保护新格局。截至2023年12月15日,全国检察机关共招募注册“益心为公”志愿者110665人,志愿者通过平台提报并推送至检察办案系统的高质量线索共10085条。各级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案件专家咨询网共发起案件咨询、邀请参与听证、邀请跟踪观察共计13355件,“益心为公”志愿者的参与及贡献正日益成为检察公益诉讼蓬勃发展的有效助力。

  “两高”首次联合发布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精准规范办案推动依法行政

  2023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向社会联合发布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两高”通过深度合作、创新方法,指导各级法院、检察院提升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精准性、规范性,引导行政机关规范用权,切实保障民生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双赢多赢共赢。6年来,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78万余件,占全部公益诉讼案件的90%,发出检察建议65万余件,依法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4000余件。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工作“4+N”的基本业务框架初步确立,形成了依次磋商、制发检察建议、提起诉讼的分步递进式办案模式,协同保护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推动依法行政的独特价值日益彰显,促进社会治理的制度效能充分释放。

  17件关于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的议案

  推动检察公益诉讼立法

  2023年3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部分代表提出17件关于制定检察公益诉讼法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列为19项重点督办建议之一。此项重点督办建议包括12件具体建议,一半涉及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一半是关注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网络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野生动物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案件范围拓展及相关法律制度包括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完善。每一件议案建议都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问题清单,在办理重点督办建议过程中,最高检自觉接受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的监督,经常性汇报办理工作进展,听取指导意见。2023年9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发布,检察公益诉讼法被列入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法律草案。2023年9月21日,中国法学会、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召开“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专题研讨会,研讨论证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邀请提出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议案和重点督办建议的部分代表列席。最高检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加快重点督办建议办理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意见建议,科学开展研究论证,积极配合立法机关高质量完成立法任务,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法治化、制度化。

  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

  以案代训以训促研以研提质

  2023年5月31日至6月2日,首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竞赛成功举办。这是公益诉讼检察诞生以来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业务竞赛。竞赛产生了10名“全国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标兵”、40名“全国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和5个“优秀组织奖”。此次业务竞赛是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业务继续深化“培训+办案+研究”立体化精准培训模式,以案代训、以训促研、以研提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公益诉讼增添活力。

  编辑: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