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边巴拉姆近日撰文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依法依规全面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地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等具体工作制定方案和计划;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建设条例。二是打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阵地与品牌。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社区(村委会)、学校、企业、部队等作为主要阵地,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着力点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在提升各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丰富品牌内涵,确定品牌定位。三是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平台、科普教育阵地作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推广的多渠道、全方位、广覆盖,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民建中央委员范社岭近日建议,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驱动赋能作用,加快构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数字经济体系。第一,优化政策导向引领赋能,精准融合数产发展政策。延伸脱贫攻坚时期的基本方略,政府乡村产业精准制策、利好政策的支撑和多元主体的支持为农民固牢数产融合的理论基础,促进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的稳定衔接与转向。第二,多元社会主体融合赋能,精准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村域产业的决策组织要立足乡村产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选择适配乡村应用能力和创新条件的数字基础设施,运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产业发展模式,以技术优势和创新成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第三,整合资源强链提质,精准整合乡村产业秩序。遵循乡村建设规律,积极探索符合自身资源禀赋、拓展应用产业场景,调整乡村产业的布局秩序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挑战,以协调治理和产生效能保证乡村产业布局的统一稳定。第四,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赋能,精准聚合乡村产业利益。打造乡村产业全链利益共同体,让产业链各方都能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