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 吕国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关于“离线休息权入法”提案多次冲上热搜,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过对于熟悉吕国泉的人而言,这次的“走红”并不意外,因为长期关注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他被亲切地称为“打工者代言人”。
很多人熟知的“遏制加班文化”“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打破35岁职场门槛”等建言建议,都和吕国泉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的履职尽责离不开关系。
早在2018年,吕国泉就关注到了“加班文化”。他发现“过劳死”已不再是某一行业的特有现象,并且呈年轻化趋势。为此,他建议遏制“加班文化”避免“过劳死”,并在立法层面明确界定“过劳死”标准。
2022年,在全国总工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中,吕国泉敏锐地意识到“35岁职场门槛问题”。于是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呼吁加大反对就业年龄歧视立法和执法监督力度,加速培育人尽其才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建设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社会。要强化法律制度保障,明确就业年龄歧视判定标准,增强监管处罚可操作性,对各年龄段劳动者给予平等就业保护。
听民声、解民情、达民意,吕国泉在履职尽责过程中,不仅一次次回应了广大劳动者的呼声,也推动了相关的法治进程。
今年两会前夕,一则新闻再次引起吕国泉的注意:四川一名店铺设计师从业两年多累积了600多个工作群,每天“24小时待命”“为群所困”,离职后整整花了3个半小时退群。
“打工者‘为群所困’现象并不罕见,甚至引发无偿加班等问题。国家层面应确立保护‘离线休息权’的法律规定,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法律支撑。”吕国泉认为,“离线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保障“离线休息权”,不仅需要完善法律规范,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还要加大对用人单位“隐形加班”行为的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在今年两会讨论“两高”工作报告时,吕国泉提出,希望将“离线休息权”立法问题进行讨论,并建议“两高”会同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进行调研。
“在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上,我一直高度关注检察机关的工作,特别是围绕妇女、残疾人劳动者权益保护取得的成效,得到了总工会系统和职工的一致认可。”吕国泉同时建议,检察机关要继续围绕贯彻落实《“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探索开展消除性别、户籍、身份、残疾、宗教信仰等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公益诉讼。
今年2月,最高检、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的通知》,预防和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及时纠正用工违法行为,特别是推动根治欠薪、违法安排超时加班等社会关注的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吕国泉认为,推进“一函两书”要做到工作全覆盖,应包括对“离线休息权”的保护和监督。“考虑到这项权利是新兴的,损害这一权利具有隐蔽性、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其认知、界定、规制、保障有一个过程,维权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也要逐步探索和规范,要会同各级检察机关,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注意日常沟通交流与布置工作任务的界限,既避免泛化、扩大化,也要避免虚化、无法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