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 祝响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教师工作的意义,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
党和政府历来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22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重申“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2023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这无疑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实践中,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职前培养方面,部分师范生不知如何将所学内容转化为今后所要教的内容,专业基础技能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淀,而师范生的见习和实习时间又少得可怜。
入职培养方面,刚入职的第1至3年是教师成长的第一阶段,依据现行的教师招考制度,教师成员组成更加多元,很多新教师无法在第一阶段完成从学生到专业教师的角色转变。
职后培养方面,一些老师因“自上而下的课程设置”“乏于创新的培训形式”“囿于表象的评价方式”“难以调和的工学矛盾”等,认为现行的职后培养体系不能想基层教师之所想、为他们提供解决难点痛点问题的干货硬货,没有真正达到“你刚好需要,我恰好出现,而且还专业”的适需境界。
对此,我建议:
第一,优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从制度上保障职前、入职、职后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贯通。在现有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更加优化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开放性、协同性和联动性。在培养主体上健全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政府多主体参与的机制,在层级和类型上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二,强化师范院校的师范属性。作为职前教育主力军的师范院校要高举“师范教育”的旗帜,摒弃“师范性”“学术性”之争,坚定培养合格教师人才的目标,从根基上构建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教育部要引领各师范院校主动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系统研究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中小学新设课程,进一步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强化各学科“教学法”课程,为培养合格教师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探索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建议教育部在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进行试点,借鉴医学院住院医师的培养模式,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教师驻校培养模式,寻求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体系构建的新路径。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两条路径值得探索。一是开展职前新教师的驻校培养。浙江省浦江等地为帮助非师范类幼儿园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缩短磨合期,对新招聘的雇员制教师开展为期一年的岗前集中培训,大大提升了雇员制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多教师已经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二是落实各级导师驻校机制。通过人才引进、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支教等,让优秀教师真正下沉到一线学校,走进课堂,引领入职教师和职后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可以依托驻校导师,打造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