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治国

2025年北京市检察长会议提出,要差异化加强检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北京市检察机关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与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贯通起来,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履行首都职责要求对民事检察履职的牵引作用,聚焦各区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在完善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差异化履职的检察服务保障体系中,严格落实加强执行活动全程监督、深入开展虚假诉讼监督等工作要求,发挥民事检察在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中的要素功能,不断增强民事检察履职供给与新时代首都发展需求的适配性。
扎实推进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着力惩治打击虚假诉讼,助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严格执行《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新增检察履职的规定,着力监督纠正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突出问题。完善虚假诉讼防范、发现和惩戒机制,市检察院与市公安局会签《关于协同开展民事虚假诉讼监督和调查工作办法》。发挥一体履职、综合履职的优势,以办理虚假诉讼犯罪案件为切口,移送相关民事检察监督线索,综合运用技术性辅助、穿透式审查、实质性监督方式,提升深层次、实质化监督能力和水平。既注重纠正虚假诉讼涉及的民事案件,又注重查办相关刑事案件。一年来,共办理涉民事虚假诉讼案件168件,提出监督意见91件,依法维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
加强民事矛盾纠纷法治化实质性化解,完善民事检察融入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在民事检察监督办案中自觉把“人民”二字记于心、践于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民事检察“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职能作用发挥,充分运用检察听证、听取意见等方式,把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与检察履职办案有机结合起来,奔着解决问题去,奔着实际效果去。既善讲法言法语,也会讲群众语言,让释法说理更加入脑入心入理,真正解“法结”、化“心结”,推动矛盾纠纷依法化解、及时化解、就地化解。一年来,共引导当事人达成检察和解30件,有效发挥了执法司法定分止争、保障权益、维护稳定的功能作用。
紧扣支持定位、坚持必要原则,大力开展民事支持起诉工作。持续高质量推动民事支持起诉工作发展,市检察院已与市政务服务局、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分别会签加强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欠薪案件支持起诉、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制度落实等工作机制,重点关注民生诉求、挖掘案件线索。全市检察机关将常态化开展与专项推动相结合,在欠薪高发时间节点加大支持起诉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安薪北京”冬季、夏季等专项行动。通过建用“民事支持起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主动摸排欠薪案件线索,畅通支持起诉“绿色通道”,确保案件“优先受理、优先审查”;强化调查核实,做实促进特定群体依法享有、有效行使诉权等工作,扎实履行支持起诉职能。一年来,共办理案件9378件,保护特定群体合法权益1.1亿余元。
增强助推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力度、广度、深度。聚焦社会治理“空白领域”“灰色地带”、行业管理突出问题,在深化检察履职“个案办理—类案监督—源头治理”方式创新机制中,充分发挥民事检察履职助力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源头治理发力的效能,外向带动相关职能机关联动履职依法履职,推动检察办案的经验法则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善治规则,形成执法司法全链条协同发力整体发力新格局,服务保障北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连续三年开展大标的额民商事审判案件专项监督,持续推进民事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监督专项工作。一年来,已提出监督意见516件,在办案中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31件,有效监督民商事审判、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助推完善社会治理“规则之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