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无锡市新吴区创新构建“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探索运用公益诉讼等法律“武器”,进一步推动伯渎河治理与保护,短短半年时间,成果逐渐显现。
通讯员 郝红梅 记者 郎建强
早春的江南,风景如画。无锡市新吴区梅里古镇伯渎河两岸游人如织。
2020年8月,无锡市新吴区创新构建“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探索运用公益诉讼等法律“武器”,进一步推动伯渎河治理与保护,成果逐渐显现。
据悉,自2020年8月以来,截至目前,在检察机关的推动下,地方有关部门已对12家污染企业进行整治,追缴污染赔偿款130万元,收缴地笼网100余条,复绿2.8万平方米,伯渎河沿岸文物已发现的安全隐患均得到整改。
伯渎河原名泰伯渎,全长43公里,距今已有3200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越女西施、阖闾攻楚、举案齐眉等历史传说流传于此,被视为“吴文化的母亲河”。
然而,近年来,泊渎港沿岸非法排污、倾倒垃圾、非法捕捞等问题仍时有发生。新吴区检察院了解情况后,积极介入河流治理和保护,于2020年8月与新吴区河长办公室联合签署《关于建立“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的意见》,从协同领导、信息共享、办案协作、联合工作和日常联络等5个方面建立起协作配合机制,系统开展“吴文化母亲河”保护工程。
上“任”第一件事,新吴区检察院检察长丁宏伟决定给伯渎港来一个全面“体检”。在他的带领下,该院公益诉讼部门从清明桥出发,经江溪、梅村、鸿山近三十公里,实地调研走访,勘察河域情况。
检察官们发现,在部分河段,一些企业雨水管网破损,导致污水流入河中;河域内的航行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不规范;局部区域地笼网、“绝户网”非法捕捞现象较严重;部分河段沿岸绿化带遭破坏,毁绿种菜问题突出;在沿岸净慧寺、泰伯庙、故文台等历史名迹附近,“私拉电线”“缺少围栏、防护墙”“私拉篱笆种植蔬菜”等问题较多。
针对发现的问题,新吴区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整治。检察建议获全部采纳,行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经过整治,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治理饮用水源地葡萄园项目11处,整治污染企业12家,追缴污染赔偿款130余万元,全面减轻流域内污染负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开展渔政亮剑行动,出动执法艇、车15次,执法30余人次,收缴地笼网100余口,增殖放流鱼类2000余公斤,覆土复绿2.8万平方米保护飞禽栖息地,促进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性增长。在沿岸文化文物保护方面,推动消除安全隐患,完善保护措施,目前均已整改到位。
“铁脚板+大数据,检察监督更有力。”该院探索科技化精细化防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伯渎河水域的暗管、排污管、污染源巡查,借助排水系统实时监控平台,动态监测水质变化,对出水口水流和入河污水来源进行精确定位,实现对辖区雨污水公益损害风险的精准防控。截至目前,联合国土部门、网格员、志愿者,构建“卫星遥感+GPS无人机航拍+网格员”一体化辅助办案体系,共同开展伯渎河水域的污染源巡查20余次,筑起公益损害“防火墙”。
今年2月初,新吴区检察院又制定出台方案,开展伯渎河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丁宏伟说,在前期督促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将为伯渎河生态环境提供更有力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