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建设面积876平方米,述说着世界、中国、内蒙古和呼伦贝尔检察简史,集教育、研究、宣传、展示及传承精神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呼伦贝尔检察博物馆”建成。序厅里的青铜浮雕一下子吸引了来访者的目光。
“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谆谆教诲正萦绕在耳畔。呼伦贝尔检察机关地处草原,蒙古马是草原人民的挚爱,蒙古马精神更是深入每个检察干警内心。
一志一馆记录初心和使命
2016年1月,临近春节,刚刚任职的张晓红检察长去走访慰问老干部。当他来到老干部孙万权的家中时,这位在检察机关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同志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很多检察工作生涯里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张晓红被深深震撼了,他决定春节过后找个时机请这些老同志给所有的干警讲一讲,把检察前辈们感人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所有的检察干警铭记并学习。但遗憾的是,春节的假期还没有过完,孙万权老人就突发急病与世长辞,这件事更加坚定了张晓红要将检察故事传递下去的决心。他与党组成员商议后决定要建立一个检察博物馆,把检察历史记录下来,把老检察人忠诚为民的故事传承下去。
2017年10月,呼伦贝尔市检察院检察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先后从各部门抽调了30多位优秀干警投入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这个检察博物馆既要反映时代的变迁、检察机关的发展、检察工作的成就和数代检察人的拼搏付出和努力奋斗,还要展示全市基层检察院的建设和重点工作成果,要建设成一个集教育展示、回顾展望于一体的现代化检察博物馆。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是没底的,以前科技不发达,资料保存困难,要找到建院以来近70年的老档案、老材料,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检察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副主任刘耀国感慨地说。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干警们每天在档案室里一待就是一天,搜集、整理、复印、存档,大家从无从下手到大致了解,再到如数家珍,这一干就是10个多月。
2018年,检察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恰逢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全国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周年,为了系统整理呼伦贝尔检察历史资料,也为了庆祝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市检察院决定编撰《呼伦贝尔市人民检察志》,同时组织干警成立了编撰小组,对呼伦贝尔市检察机关建院以来的检察史进行编写。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素有的优良传统,编撰检察志是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公正客观地记录我们走过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解、研究、创新、发展呼伦贝尔人民检察史和检察工作的宝贵财富。”呼伦贝尔市检察院检察长张晓红在党组会上阐述了编写检察史志的意义。
负责博物馆建设和志书编写工作的副检察长布日古德特聘了市档案史志局退休干部苏勇从志书的体例、写作方式等对干警进行具体指导。由于历史资料有限,志书编撰遇到了史料断档难题。于是志书编写工作室决定外查资料,寻找曾经在呼伦贝尔市检察院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干部等知情人,从他们提供的资料和历史线索中获取信息,弥补和修正编写工作的不足。经过多次多地多渠道的走访,干警们搜集到很多宝贵的资料,逐渐捋清了历史线条。在这个过程中,编撰组还找到了原呼伦贝尔盟检察院已经95岁高龄的第一任检察署检察长木伦,得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在所有干警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0个多月、5次修改补充完善,70余万字百余张照片的《呼伦贝尔市人民检察志》静静放置在检察干警的办公桌上,述说着呼伦贝尔检察机关恢复重建40年来的历史和成绩。
与此同时,检察博物馆建设工作也即将完成,近900平方米的空间里,从世界检察史开端,到中国检察史、内蒙古自治区检察史和呼伦贝尔检察史,用时间轴线和历史事件串联了中外,充分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使精神文化有形化,让干警从历史的长河里品读检察“初心”,凝聚精神力量,牢记神圣的职责和使命,真正发挥了文化建设的“引擎”作用。
小微信大平台
“抢劫‘初体验’之雌雄双煞落网记”“二溜子贪财生奸计,王翠花识破怒报官”……,这一个个生动的标题来自呼伦贝尔市检察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一档“呼检漫说‘法’”的法治宣传栏目。
“检察官们自导自演,演技爆棚啊,别说,我妈买保健品时就是这样上当的,太像了!”
“一人分饰多角,可正可邪,演员们太棒了!”
……
这些都是网友们在关注了“呼检漫说‘法’”作品后的留言。
“呼检漫说‘法’”是以真人漫画的形式讲述普法故事的栏目,从选材、脚本、拍摄以及后期制作都由“呼伦贝尔检察”新媒体小编独立完成。小编们常常就地取材,用办公废纸、废旧纸壳箱、矿泉水瓶等制作出各种演出道具,外景场地也因陋就简,检察院的走廊、后院、车库等地都是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栏目自2017年11月8日一推出就引起了微友们的强烈反响。从2014年末刚开通的几个粉丝到今天两万多粉丝,“呼伦贝尔检察”微信公众号一步步成长为全区检察微信公众号的排头兵,发布的原创信息经常成为“爆款”,仅2018年全市检察宣传作品就获得国家级奖励30次,自治区级奖励24次。这些宣传作品围绕民生,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内心疑惑和烦忧。无论是震撼人心的案例报道,还是诙谐幽默的普法说理,都是呼伦贝尔检察人通过群众的指尖送到群众心尖的文化礼包。
“检察乌兰牧骑”整装待发
“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
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位年轻的检察官在牧区嘎查嫩绿的草地上弹奏着马头琴,他的身边围坐着牧民。牧民们一边打着拍子一边伴着他的琴声大声歌唱,一会儿蒙语一会儿汉语,他们的心在歌声里走近,牧民们开始忘记初见检察官不知道说些什么的拘谨,和检察官聊着家常。检察官和牧民朋友席地而坐,给牧民们讲述草原上需要知道的基本法律知识,牧民们也诚挚地请教他们遇到的法律难题,与草地相映的绿底红字蒙汉双语“草原检察乌兰牧骑”的旗帜飘扬在湛蓝的天空中,也飘扬在老百姓的心头。
为了将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融入检察文化,2018年1月3日,呼伦贝尔市检察院率先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草原检察乌兰牧骑”。
一年多来,检察干警们打造了《忠诚的守望》《检徽之花》《蒙古长调——白骏马》等一批融普法宣讲、文化宣传于一体的精品节目,通过送法入户、普法宣讲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20余次。
“没想到检察官们真是多才多艺啊,以前觉得他们都应该是不苟言笑、冷冰冰的,这几次检察乌兰牧骑来我们这普法宣传和文艺演出,真是让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检察官啊,他们就像我们草原的孩子,那么真诚、那么热情,我们都盼着他们能常常来看我们呢!”一位嘎查牧民是“草原检察乌兰牧骑”的忠实“粉丝”,他用不太标准的汉语带着蒙语的语调表达着对“草原检察乌兰牧骑”的喜爱。
“草原检察乌兰牧骑”多模式、多渠道、多方法的传递法治正能量,深受广大农牧区群众欢迎,他们送法下乡、送法入心,已经成为检察机关与草原人民的联络纽带,让这片草原洋溢着欢笑与温情。
多民族元素融合多元文化
“万姐的朋友圈又晒书法了,每次看到她写的书法都特别赏心悦目。”
“万姐”是呼伦贝尔市检察院综合业务部主任万莉莉,她也是检察官文联书法美术协会的会长。
“我喜欢用书法来静心,抬笔、运气,看着墨汁在笔下变成漂亮的文字,是一种特别的享受,也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这是她在分享书法的乐趣。
“韩哥(“草原检察乌兰牧骑”的新团长),走啊,康检约咱们下班后上后面法警训练体能中心练萨克斯去……”
康检,是呼伦贝尔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康庆文,也是呼伦贝尔市检察官文联主席。2012年2月,呼伦贝尔市检察院成立了全区首个盟市级检察官文联——呼伦贝尔市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文联将14个基层院吸纳为单位会员,两级院干警近千人作为个人会员参与其中,下设文学写作、摄影、体育、理论研究、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六个协会。这是呼伦贝尔市检察院探索文化建设,丰富干警业余生活的成功经验。
康检说,“精神文化是检察文化的核心,是检察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培养检察精神文化除了检察人员的自我养成外,还需要用健康向上的检察文化占领和覆盖干警八小时外的思想文化阵地,引导干警远离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格调高雅的良好生活习惯,尤为重要。”
为此,院里购买了健身器材、建起了体育馆,组织摄影比赛、健步走,组队与其他单位比赛篮球、羽毛球,还有自发组建的瑜伽小组、时装表演队……
文化长盛,则事业长兴。呼伦贝尔检察文化就像一首草原的歌悠远绵长,慢慢讲述着检察机关砥砺前行的历史,倾吐着检察干警的赤胆忠心,也彰显着北疆草原儿女的检察情怀。这里有大草原的开放包容,有蒙古马的吃苦耐劳,有多民族同胞的守望相助,有亘古不变的碧水蓝天,呼伦贝尔检察文化精神“尚法厚德文明卓越”镌刻门前的巨石上,也镌刻在检察干警心间。
时光无声、岁月有痕,时代变迁、初心不改,呼伦贝尔检察机关正在拼搏中奋进,在传承中创新,全力谱写草原检察文化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