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法律时评的价值
2020-07-29 10:20:00  来源:检察日报

  沈占明

  

  写了很多年法律时评,经常有人问我:人家办案机关办理案件,惩治歹人,保护百姓,彰显法律尊严,的确切切实实做了实事。你们写评论的在旁边七嘴八舌叨叨一通,有什么用?

  问题很通俗,也很犀利。同样问题还能适用于历史、文学、影视等很多评论领域。例如:人家辛辛苦苦拍出电影,你臧否夸斥,那算什么本事?有能耐你自己拍一部去啊。

  别的领域我不敢乱下断语,但法律时评存在的价值还能想到一二。

  每一次大规模的法律评论都是一个全民普法过程。社会上发生了一个案件,如果涉及的是票据的无因性、国际私法中的转致和反致等问题,参与的人就少,因为太专业了。但如果涉及的是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或者是某个恶性刑事案件,参与人就非常多。大家从各自角度,依据各自认知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有的可能非常情绪化,也有不少中肯的充满智慧的点评,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人开眼界,拓思维。大家参与其中,嘴里叨叨,耳朵倾听,不断校正自己的思考方向,剔除认知上的瑕疵。一个案件讨论完,无论是否法律科班出身,参与个体对相关规定也会有大致清晰的认识。

  这样的普法对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而言至关重要,懂法才能守法。

  评论关注是个案公正的保障之一。每一个案件出现,我们首先相信办案机关的公正和效率,但评论对案件的关注会让案件进展更加顺畅和精准。以前有过很多正面例子,例如替考事件发生后,办案机关及时发布通告,详述前因后果,作出正确的处理决定。大家对这个案件的处理结果很满意,对执法部门的工作很认可。用句俗话,叫作“结局极度舒适”。

  另外,在案件办理之中,我们也不排除个别地方个别人存在以权谋私、徇私枉法导致案件不公正处理的可能。对这种可能,评论注视下的阳光执法是最好的防火墙。评论的压力是无形的,但正确的反映民意的评论也会转换成有关部门实际的监督,切实改变案件的进程。

  有人担心法律评论会干涉案件办理,影响执法司法公正。这可能是多余。首先,每个案件发生后,绝大部分评论都聚焦于事实。事实已经发生完毕,事后需要证据还原。大家类似盲人摸象,各自从自己角度去勾画。个体的认知是片面的,很多的个体认知加在一起就无限接近真相。

  即使评论观点聚焦的是法律适用,这也没有问题。事实清楚了,法条也摆在那里,两者如何契合?群众七嘴八舌,有的很外行,有的很在理。当然,决定权在办案部门,每个案件最终的处理都会有一个法律文书,判决书也好,处罚决定书也好,都会详细阐明事理,说明作这样决定的理由和依据。很难想象张三写了篇评论,办案部门就会感到压力山大,被迫按照张三的意见办理。这种可能性现实中不存在,理论上也不存在。

  当然,有的评论会存在观点偏颇甚至偏激的问题,尤其是个别自媒体,置法理规则于不顾,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自己过了嘴瘾,提高了阅读量,但也误导了一些人。这既需要自媒体自律,也需要传统严肃媒体有引领意识。当然,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咋呼的评论唬得了一时,唬不了一世。以前有过不少反面的例子:靠胡说八道骗了一点流量,但事实啪啪打脸后,骗来的流量被迫加倍还给网民。

  现在很多报纸电视网站都有法律评论板块,有的质量很高,影响很大。当然,无论刊载在多大的媒体上,“评论”的性质没变,所以不是官方发布,不是一锤定音,旁人对评论本身还能评论。彼此论辩交锋中,真理越辩越明。

  (作者系公务员)

  编辑: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