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海:建立数字模型破解“老赖”新花招
蔡俊杰 任琼 李伟萍
随着移动支付的盛行,一些被执行人动起了“歪脑筋”,试图将钱打进支付宝以逃避法院执行,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2017年11月,朱某用刀砍伤了宋某,宋某受伤后住院。次年11月,朱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案发后,朱某未对宋某进行民事赔偿。2019年1月,浙江省宁海县法院判决朱某赔偿宋某医药费等4.5万元。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朱某表示无力偿还。县法院依职权对朱某名下的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未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执行人宋某亦未提供朱某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法院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将朱某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其高消费。
今年5月,宁海县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发现朱某的支付宝账户在执行阶段资金进出频繁,其中收入达40余万元。经进一步调查,检察官核实朱某在被限制消费期间,多次在洗浴中心、酒店进行高消费。据此,该院认定朱某存在利用支付宝账户逃避执行的行为,迅速开展执行监督工作,并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依法执行朱某账户余额。随后,朱某的相关账户余额被冻结划扣,朱某也因拒不执行判决行为被处以罚款2250元。“四年了,终于拿到了赔偿款!”近日,收到赔偿款的宋某握着检察官的手连声感谢。
“朱某的情况或许并非个例。”宁海县检察院向县法院、支付宝总部调取失信人员名单、支付宝账户流水等数据9000余条,通过建立数字模型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排查出14名被执行人在被执行期间及终结执行后账户内有大额资金频繁进出的线索。宁海县检察院将线索移交县法院,推动其开展专项治理。
案子虽小,关乎大民生。宁海县检察院积极探索“互联网+执行”模式,与县法院同向发力,力求打破当事人“赢了官司却拿不到钱”的困局,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