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学身边榜样】赵建新:忠诚卫士扬正气 历久弥深检察情
2021-03-16 18:56:00  来源:法治全澄

  他温文儒雅,也雷厉风行;他是同事眼中的智多星、赵博士;他是检察“老”手,总是贴心为群众解难。他的职位在变动,不变的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以及那份历久弥深的检察情。他就是江阴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赵建新。曾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一次,荣膺江苏省政法系统“忠诚卫士”称号等荣誉。

  从“心”出发 当了三次新人

  1991年,赵建新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进入江阴市检察院工作。在他检察生涯的开端,恰逢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修改赋予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权,他开始以“新人”的身份参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六年的民行工作,赵建新认真细致,时常有自己的思考见解。凭着这份“细心”和“耐心”,他又先后转战检察室、刑检条线工作。

  2003年,他接受组织任命,以反贪局侦查一科科长的身份,加入江阴市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干警队伍。都说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很苦很累,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这既是对体力的挑战,更是对意志的磨炼。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十五年来,赵建新始终保持着一颗“恒心”,与一线的干警并肩作战。

  十多年反贪“征程”,他带领办案团队屡破大案要案,办案规模稳居无锡地区第一。

  2015年,江阴市检察院成为全国首批公益诉讼试点单位之一。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参与者与指挥员,赵建新又从一名“自侦老手”变成了“公益诉讼新人”。

  在思考中办案 在办案中创新

  在赵建新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中,江阴某五金制造有限公司的环境污染案让他印象深刻。该企业在无环评许可、无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下,雇佣工人直接进行酸洗工艺操作,将冲洗过程产生的废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污染。

  搜集到线索后,赵建新迅速召集部门检察官分析案情。当损害结果难以测算时,利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计算环境修复费用的方法出现在赵建新的脑海中。他翻阅相关书籍,联系并听取环保领域专业人士的意见,科学计算出环境损害赔偿数额。庭审中,通过播放模拟实验视频、专家出庭作证等方式进行举证质证。

  最终,被告人当庭认罪悔罪,并表示愿意积极承担修复费用。这个案件也成为无锡地区首例环境污染领域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

  自全面试点公益诉讼工作以来,江阴市检察院共受理公益诉讼案件220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42份,追回国有财产价值1247万元,督促回收和清理固体废物1300余吨,复垦被非法占用的农用地近百亩,获取生态环境修复费用380.08万元。

  为了借助各方力量做好公益诉讼工作,赵建新还提出并建成公益诉讼专家库,进一步提升相关案件办理专业化水平。

  当公益诉讼遇上大数据

  赵建新是同事眼中的智多星、赵博士,年轻干警们对他极为佩服:“赵检拥有最强大脑,就像一台运转神速的CPU。”而赵建新却说,他的办案秘诀就三个字——信息化!他一直坚信数据信息的力量,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破案的法宝,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主动权,拔得了头筹。

  在大数据思维引导下,赵建新带领团队不断探索,打造了全国首家检察机关生态环保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心、公益损害风险防控中心和智慧公益诉讼平台,全面促进公益诉讼工作顺利开展。

  公益损害风险防控中心的建成则以大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对生态环境领域公益损害情况全过程监督和风险智能预警。2018年4月,江阴市检察院通过信息研判,发现江阴某河道河水中混杂大量乳白色液体,河水可能被污染。

  经过采样检测,样品中的氨氮、总磷等指标超标,认定河水是被乳化物污染。而周边100米以内的6家企业中,只有一家机械类企业会用到乳化液作为润滑剂。锁定了这家机械公司后,江阴市检察院立即向生态环境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生态部门也依法对排污企业进行查处整治,避免更大污染的发生。

  近年来,江阴市检察院严控公共利益受损风险,综合运用法律监督、调研分析、预防宣传、科技强检等手段,全面推进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继续当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领跑者贡献了“检察力量”。

  三十年检察生涯,他努力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用精湛务实的专业知识、满腔热情的奉献精神、面对司法改革的无畏勇气诠释了一名基层检察官对检察工作最深沉的情怀。

  编辑: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