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全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勘验取证技能比武,锡山区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杨帆历经理论考试、无人机航拍取证等竞赛,最终荣获“公益诉讼勘验取证能手”称号。
从“新手”到“能手”
风和日丽的午后,对杨帆来说正是飞无人机的好时机。装桨、调试、起飞、拍摄……行云流水动作的背后,是一遍又一遍的勤学苦练。
锡山区检察院配备无人机的那一天,杨帆就接到了新任务——在最短时间内学会操作无人机!
“这无人机在拍摄、取样、检测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定要好好用起来!”接到任务的杨帆十分自豪。靠传统调查取证手段早已无法应付新形势下的环境公益诉讼取证工作,有了无人机,“重峦叠嶂”“江河湖海”将不再是阻隔。
对杨帆来说,无人机是“天赐神兵”,也是重任在肩。他从零开始学起,先是厂家培训,再是aopa无人机专业培训(获取具有法律效力、国家承认的无人机驾驶执照),那段时间他白天顶着大太阳进行飞行实操训练,晚上拼命学习飞行原理、气象学等理论知识,整个人都黑了一圈,终于在短时间内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为院里唯一一个持有飞行执照的无人机操作工程师。
志向远方、扬帆起航。学成归来后,不论严寒酷暑,每一次调查取证,都能看到杨帆操作无人机的身影,查找污染源、气体检测、跟踪监督……他成为了锡山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不折不扣的“千里眼”,是该院当之无愧的明星“机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始终兢兢业业的杨帆被授予市检察院三等功、全市检察监督信息化先进个人等称号,并多次获区政府嘉奖。
他,从“新手”到“能手”,积极参与锡山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智能化建设,脚踏实地做探路人。
从“猛将”到“智将”
说起来,杨帆投身公益诉讼领域的时间并不长。2019年锡山区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之前,杨帆还是院里司法警察的颜值担当。当他与公益诉讼工作“结缘”,才发现自己打开了事业生涯的另一面窗。
早在2017年,该院便着手研发“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致力于用“大数据”“AI人工智能”等科技理念,实现环境保护线索的自动推送,解决线索发现难题。当杨帆接触了这些“黑科技”,立刻被科技的力量折服。
勤奋加上热爱,杨帆很快就适应了检察公益诉讼工作。他参与采集行政执法和监管数据、网格化数据、无人机巡航及大气监测数据等,充实检察监督大数据中心数据库,逐渐成长为研发“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的主力干将之一。
2020年6月,公益诉讼智能研判平台推送线索,辖区内河道桥梁存在桥梁底部撞痕等毁损情况,对过往人群与船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杨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利用无人机对通航桥梁“望闻问切”,收集固定证据。
“多亏平台发现了这个线索,早些治理,这船上的人、桥上的人就能早安心一些。”
为尽快消除隐患,该院召开圆桌会议,商定桥梁安全整治方案,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推动无锡5个市辖区开展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再高一点,这个高度再飞一圈,把桥梁全貌拍进去。”
无人机又一次从桥边飞过,杨帆看着手中的显示屏,桥梁损毁处已经修复,各项防护措施齐全,江南水乡桥无恙矣。
他,从“猛将”到“智将”,为打造“美好锡山”贡献检察智慧。
从“卫士”到“先锋”
2019年,锡山区检察院启动全省首例环境公益损害防控项目,前牵污染企业,后牵行政机关,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全程“链式”监督,以检察视角为建立健全水污染联防联控、生态补偿等工作机制提供动力源泉。
在提升锡山区环境保护工作过程中,杨帆严格执行院里安排,认真做好辖区内无人机例行巡航工作,一旦发现案件线索能及时有效处置。
2019年3月,锡山区检察院收到线索,辖区某河道污泥淤积严重,污染周边河道,群众反应强烈。该院立即研判线索后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派杨帆利用无人机地面全景技术对河道污染实地勘查并固定证据。
“这周边有10余个住宅小区,水污染影响的是居民生产生活,不仅要立刻整治,还要做好预防工作!”
3个工作日内,该院根据《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迅速行动,多次召开跨域会商会议,共同研究制定河道治理方案,组织实施控源截污、清淤、支流河道生态修复等工程,并建立河道巡查机制。
“臭味没有了,沿河居民的好心情就回来了。”杨帆持续不断地对污染河道修复工程进行跟踪监督,2020年3月,他通过无人机拍摄现场清淤情况近景照片,核实该河道已累计竣工 19 项工程、清理淤泥 10 万余立方米,控源截污、清淤、河道生态修复项目均已完成。
同年11月,该案经全国各省市层层选拔推荐,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选为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14个典型案例之一,排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