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开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新征程
2017-12-27 15:41:00  来源:检察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这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记者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专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勤华。

  记者: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 

  何勤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法治建设领域不断摸索、艰苦推进、勇于创新而取得的各项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成果的总和。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法治文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种更加强调中国特色、强调适应中国国情、民情的法治文化。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法治文化建设与德治文化建设相互融合。第三,对中国古代本土法制文化的梳理和继承。第四,对中国近代以来移植外国法治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发展。第五,对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回应。第六,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推进。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先进法治文化? 

  何勤华:一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些优秀的理念、制度和原则,如注意保护环境、提倡尊老爱幼等应该得以传承发扬;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应吸纳西方先进的法学观念,推动西方先进法律概念体系和法治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融合,借鉴西方优秀的法律制度,引进西方法律教育、法律职业和法律学术的先进成果。同时,还必须立足于本土,与当下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融合,以期形成海纳百川、贯通中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 

  记者:如何发挥国家、政府、社会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何勤华:首先,国家应制定出一系列良法,立法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其次,政府既有贯彻执行国家法律的重任,也有制定法令、条例、规章等行政法规的职责,还有领导和监督政府工作人员模范执法、带头守法的责任。再次,社会在法治文化建设中承担土壤培育、氛围营造的功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必须一体建设,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凸显其文化价值。 

  记者:如何具体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何勤华:第一,推进全民普法,健全普法责任制,完善普法工作格局。第二,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第三,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