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沁县检察院干警对县域内“流动餐厅”经营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大到舌尖上、头顶上、脚底下的安全,小到群众生活中的烦心事,都是山西省沁县检察人时刻挂在心头的事。近年来,沁县检察院着力培育“晴检筑魂”党建品牌,牢牢把握“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百姓的急难愁盼。
树品牌重振精神面貌
“队伍、业务的问题,归根结底在政治建设上。”沁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牛庆辉上任初期明确表示。为转变队伍精神面貌,该院积极探索,培育出“晴检筑魂”党建品牌,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业务”为工作重心,逐步打造出“晴检筑魂”品牌矩阵,深刻把握党建与业务的内在统一性,逐步提出“1+4”工作法,即1个支部书记和4个支部委员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业务,切实拧紧党建和业务的责任链条。从组织领导上促进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的做法,使干警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持续迸发。
沁县检察院通过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部门主任党建与业务一肩挑、员额检察官定期轮岗等改革来重塑队伍。该院还加大对年轻干警的培养力度,深入推进“导师制”结对帮扶制度,先后选派15人次到政法高校参加业务培训,10人次到省、市检察院跟班学习,干警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该院有2名干警入选省级检察人才库,2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全省竞赛中获奖,11人次获市级以上荣誉,多个案例入选省、市级典型案例,1个党建品牌入选2023年度市级检察文化品牌优秀案例,全院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高质效办案服务民生
沁县检察院用“晴检筑魂”党建品牌浸润检察工作各条战线,辐射出“沁检助民”“益行”等特色业务品牌,坚持哪里有群众关注的焦点、哪里就是监督的重点。2023年以来,该院坚持以检察力度提升民生温度,从严从快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帮助46名农民工追回近40万元血汗钱等,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切实增强。
2022年3月,沁县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辖区内一“流动餐厅”(一条龙式宴席餐饮服务)经营人员存在未按规定体检、无健康证等问题,且食品加工设施设备和餐饮具的清洗、消毒、保洁卫生不达标。随后,该院通过多方核实得知,辖区内该类经营主体共有70余家,而备案的仅有23家。
该院与相关部门召开听证会,决定加强对“流动餐厅”的监督管理,尽快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保障食品安全。随后,相关部门对辖区内78家经营者全部进行备案登记。同时,该院还促推相关部门出台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了市场监管部门、卫健部门和乡镇政府的职责,完善农村集体聚餐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该案入选山西省检察院发布的“检察护农”典型案例。
数字化布局实现源头堵漏
沁县检察院运用“益行”特色业务品牌,聚焦重大战略实施和民生热点问题,以数字赋能检察高质效参与社会治理。
2022年8月,沁县检察院接到一位村民来电,称某养殖企业存在违法占地情形。随后,检察官实地走访调查,核实该企业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非法占用林地5亩用于建设企业厂房,但县林业局未对其违法占地行为进行查处。
沁县检察院依法督促林业局对涉案企业的违法占地行为进行查处。收到检察建议后,林业局对涉案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督促企业缴纳罚款并将占用的林地恢复原状。
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企业经营者和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对非法占用林地还需缴纳耕地占用税都不甚清楚。为开展精准监督,该院初步设计了拟向行政机关调取的数据表格,在与相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后,搭建起耕地占用税法律监督模型,以近三年税务部门耕地占用税入库信息为基础,与自然资源局、林业局等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碰撞比对,从上千条数据中“淘”出有价值的监督线索60条。最终,该院督促县税务局根据涉税信息依法启动征税程序,2023年已追回税款59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