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心三部曲》
作家丁捷的“问心”系列三部曲《追问》《初心》《撕裂》近期集结出版。作为一名法律研究者,在阅读完《问心三部曲》之后,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精神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源于作品对腐败现象的直面揭示,更在于其借助文学语言,深入人性幽微处的冷静剖析。在法学与文学、哲学的交汇处,《问心三部曲》所提供的,不仅是现象的展示,更是价值的探问,是“良知之问”。
我和丁捷老师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同为江苏人,同样曾怀揣文学梦。我当年也曾梦想成为作家,少年时写过小说、给杂志投过稿,最终因为中学老师建议填个稳妥的专业,阴差阳错学了法学。如今在法律界耕耘多年,回头看那段文学情结,依然萦绕不去。看到丁捷老师通过《问心三部曲》将文学与现实、制度与人性完美融合,我既感佩他的才情,也钦佩他的勇气。
法学与文学本质上并不割裂。法律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总结,文学则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描与唤醒。法律靠“制度之绳”勒住行为底线,文学靠“情感之光”照亮内心世界。在反腐败问题上,法律告诉人们“什么不能做”,而文学告诉人们“为什么不能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而“想不想腐”的深层自觉,可以通过文学、哲学、文化的滋养来培育。法律可以惩戒行为,但文学才更能震撼人心、唤醒良知。
丁捷老师的作品恰恰在这方面提供了难得的样本。《追问》通过口述纪实,叙述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走向沉沦”;《初心》以文化随笔的方式,从信仰、伦理与价值的角度对“人如何不迷失”进行探索;《撕裂》则通过虚构方式,构建出一个既典型又独特的精英人物,在理想与现实的撕扯中展现现代人内心的困境。这三部作品交相辉映,不断深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问心”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问心三部曲》不仅从外部描绘腐败行为,更从内部展开对“心”的追问。何为初心?初心在何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既是道德之源,也是欲望之根。《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不可得”之意,正在于它一旦被欲望、权力、虚荣所污染,便容易偏离轨道,走向异化。丁捷老师的三部作品,其实是一次精神层面的“考古”,通过现实与虚构结合的方式,把那些“不可得”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不寒而栗,亦引人深思。
从法学角度来看,丁捷老师的作品还启发我们:真正的腐败不仅仅是贪钱、贪色、贪物——更有一种高级腐败,是对权力的滥用、对情感的操纵、对责任的背离。例如,有的人并不贪图财物、声色犬马,却极度沉迷于“权力控制感”、让他人“唯命是从”的欲望,这种腐败更具隐蔽性与破坏力。文学恰恰能揭示这些法律难以量刑的“精神腐蚀”。
我特别认同丁捷老师提出的“文学作为一种良药”。反腐败是一场复杂的攻坚战,法治之力是“刚性药方”,文学之光是“温性药引”。很多官员在接受调查之前并非不知道“法纪高压”,但他们仍义无反顾地滑向深渊,是因为内心的“价值防线”早已崩塌。而《问心三部曲》在一遍遍“叩问人心”时,或许正是在悄然为读者筑起这一道隐形的精神防线。
当然,文学要想深入地处理这类“高维腐败”现象,还有待技巧与哲思的融合。我们法律人也要从中学习,用更多生动案例与人性故事提升普法实效,让法律教育从冰冷的规范中走出来,直达公众的情感中枢。
文学、哲学与法学若能合力,将构成更具穿透力与唤醒力的社会反腐败体系。《问心三部曲》已经在这一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当前相关主题中难得的“现象级”代表作。期待未来有更多作家、更多作品,能够以如此诚恳的态度、深刻的眼光、理性的笔触,为反腐败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