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暖冬行动”成为长效机制
2018-07-20 08:50:00  来源:

  当选为重庆市渝北区人大代表后,我注重发挥个人的法律专业特长,积极参与人大组织的普法活动,为区内企业家讲课,向其传授法律知识;走访区内企业,主动上门为企业开展法律咨询,为企业排忧解惑;深入社区,参加“庭审进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普法。今年1月,我被渝北区人大常委会评为渝北区2017年度“密切联系群众、推进依法治区”代表主题活动先进个人。

  在履职中我发现,律师们代理的大量民事纠纷案件中,存在一个突出现象:许多当事人高高兴兴地拿到了判决书,却迟迟得不到兑现。当申请执行时,又往往遇到一些“老赖”。“老赖”虽输了官司,却早已转移资产或隐匿财产,有的照常经营,不理债务,依然过着舒适安逸的日子,有的肆无忌惮地玩失踪,不接当事人和法院的电话,对抗法院的执行,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面对这些“执行难”问题,今年1月,我向渝北区人代会提出了《关于加大力度追究“老赖”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建议》,希望法院加大力度追究“老赖”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刑事责任,凡是符合立案条件的尽快立案,暂时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加大追查力度,积极调取相关证据,待符合立案条件时立即立案。 

  该建议引起重庆市人大代表朱炳清的重视,并由其向重庆市人大提出建议,推动市人大开展了解决法院“执行难”问题的专题调研。随后,法院进一步加大力度对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追究,执行兑现率在原来的基础上明显提高,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法律的威严得以彰显。 

  除了“执行难”问题,我还发现,“送达难”一直是阻碍司法效率提升的一大难题。有的被告为了逃避债务,恶意拖延诉讼进程,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法院送达,最后法院只得采用公告送达。有时,一个案子一审、二审要公告四五次,每次公告时间60日。一个简单的民事诉讼从立案到法律文书生效,一般都要一年到一年半。许多企业因债权长时间得不到实现,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送达难”不仅影响的是司法效率,也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甚至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此,我向渝北区人大提出《关于解决法院诉讼文书“送达难”的建议》,希望法院设立专门的送达中心、采取错时送达等措施。这些建议引起了渝北区法院的重视和回复,出台了解决“送达难”问题的配套措施。 

  渝北区龙山街道龙脊新村社区是我重点联系的社区。我在走访、座谈中发现,渝北区龙山街道现有困难群众443人,其中医疗负担过重是造成这一部分群众贫穷的主要原因。以2017年为例,困难群众因病产生医疗费用431万元,其中自付费用214万元,占49.6% 

  高额的医疗费用给居民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让困难家庭更加贫穷,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为此,我在今年1月向渝北区人代会提出了《关于固化“暖冬行动”的建议》,建议镇街领导干部、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定期走访慰问,及时了解困难群众思想动态,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由财政出资,设立“暖冬行动”专项救助基金,加大救助力度;充分发动企业积极参与爱心捐赠,扩大救助面。同时,使“暖冬行动”固化,形成长效机制。 

  时间不久,我的建议得到渝北区民政局的回复。我先后多次参加人大代表进社区开展“暖冬行动”活动,走访贫困家庭,慰问困难群众,送去温暖与关爱,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人大代表对他们的重视与关怀,也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来源:检察日报) 

  编辑: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