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守检察初心
“检察工作是山,那我们就要做一条绕山而流的河,在曲折蜿蜒中寻找出路和突破;检察工作是河,那我们就要做一座高大巍峨的山,驻扎在最艰苦险峻的地方,默默守护!”
这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检察初心。从事检察工作20多年,我怀着对检察工作的无比热爱,积极开拓进取,忠实履行职责,尽心尽力守护民生,努力诠释基层检察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检察情怀。
2、忠诚履职尽责
2014年,全国公益诉讼工作试点开展,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复制,所有人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困难面前,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绝不能退缩,于是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为公益制度改革做一名探路人。
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不缺席
2017年,我在走访辖区十八湾地区时,发现大片林区内居然堆满建筑垃圾与渣土,满目疮痍,生态环境和资源、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侵害。问题就是使命,有问题立马解决,刻不容缓!
我们立即启动了公益诉讼智慧分析系统,利用无人机现场取证,通过手机中分析系统里的生态资源信息数据库、航拍地图库等模块,查询关键数据,运用智慧分析系统现场留存资源受损前后的对比状况,在案发现场找出问题、获得证据。通过启动公益程序,我们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
相关单位在最短时间内清理了垃圾,修复了被损的国家一级生态公益林,并设置公益林标志牌加强保护措施,同时对辖区内所有公益林进行排查、设置保护标志牌。
该案被评为江苏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优秀案例。
文物保护,厘清“两线”不马虎
2018年,在办理一起文物保护案件中,我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自1983年起至2016年我市陆续公布了五批37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但至今均未公布实际已划定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以下简称“两线”范围),致使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无法定依据惩处破坏文物的侵权行为。
随后,我和同事们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全市几乎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并利用公益诉讼智慧分析系统,通过系统定位、航拍取证、地图对比等手段陆续发现了大量文物的“两线”危机。
保护文物刻不容缓!我立刻提请无锡市人民检察院作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及时正确履职。
12月10日,我市出台文件对全市275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的“两线”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划分,并形成图纸在全市公布。这意味着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3、彰显检察成效
回顾以往,我们先后试点成立生态环保检察室、试行驻社区环保司法巡视员、联络员,通过刑事附带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等方式保护绿水青山,积极探索“等外”领域公益保护,率先办理全省首例国旗公益保护案,发放全国首份公益诉讼举报奖励金......
多年来,我和同事们踏遍滨湖一寸寸山水土地,在兢兢业业的奋斗下,我院共办理各类公益诉讼案件260件,向25个行政机关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58件,提起公益诉讼7件,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落实生态环境修复补偿费用80余万元,清除固体废物1万多立方米,恢复公益林144亩,耕地1600平方米,追回罚款160余万元,案件办理覆盖众多领域,提升了滨湖检察贡献度。
斗转星移,春华秋实。转眼,我在检察工作岗位上奋斗了20多年,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始终将民生民利放在心中,尽职尽责,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才能做一名无悔于人民的检察官!